过去,我们把这一棵棵小青竹视作是我们摆脱饥饿、远离贫困的法宝——心灵手巧的村民们凭借他们特有的勤劳智慧将它编织成菜篮销售,以补贴家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小青竹是编织菜篮的第一步。以前,村庄附近可不是像现在这般郁郁葱葱。人们的一日三餐都是靠烧柴火做饭。竹子还没到半人高就被判了“死刑”,在灶台中化为灰烬了。而编菜篮则需要一人多高的竹子呢!
在我的记忆中,村民们一般是头天晚上将柴刀磨得锋利,约好三五个伙伴,等第二天拿个饭盒把中午饭压实.随身携带,再步行至二十几里外的大山深处“掏宝”。
砍竹子既是一种体力活,也是一种技术活。要想砍得多,你必须身形敏捷,动如脱兔。在那处处长满荆棘的山间游走,如果想要时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身体,不受一点儿伤害。那么,在相同的时间内又怎能拥有比人家更多的收获?因此,即便经验丰富的山民,一天下来都会留下斑斑血迹,条条伤痕。
所谓技术活呢,就是因为大山深处的小青竹可不是随便抛头露面,扭动着娇躯向你示意:“我在这儿呢!”
只有富有一定经验的人们,能够判定在哪种环境中适合哪种品种的竹子生长。他能在肉眼没见竹影时,凭着心中的判断,向他所认定的目标靠近,靠近……以至于一个“班”,一个“排”,甚至于一个“连”,都轻易地成为他利刃下的“俘虏”。
当然,如果失了天时,不巧前几天被他人洗劫一空,那么,原以为能稳操胜券的“满载而归”便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一无所获”。
记得有一次随哥哥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地方。不料竟已被他人“扫荡”。无奈之下,哥哥竟作出要到对面山岙去“掏宝”的决定!他不想回家时带回太少的“战利品”,让自己的肩膀轻松,心情沉重;必须能让肩膀沉重了,心情才会轻松呵!
由于我在5岁时患了严重的急性关节炎,虽经治疗并未“断根”。平时,在平地上和上坡行走,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而今跟着哥哥后面一路小跑,沿着崎岖的山路奔下坡,令我两个膝盖生疼,生疼……
但我明白,我必须坚强:我的家在这约近百户人家的蒋里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特困户”。身为瘸子的爸爸和体弱多病的妈妈养育我们姐妹四个实在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
而今凭我们的勤劳,拓展”副业',这一棵棵小青竹虽不是脱贫致富的希望。至少也是我们赖以维持生计的法宝。于是,我依然咬紧牙关擦干滑落的泪水……
生活的艰辛,总是利于一个人真正长大。我曾因关节炎忍受不了要打二个月的针,便对施以“酷刑”的村赤脚医生持根“担柱”对他施以“报复”。从此以后,我竟用上父亲给我的既经济实用,又简便易行的治疗关节炎的“土方”——
每逢春暖花开,当辛勤的蜜峰专心致志采花之际,我会慢慢走到它们身边,盯着薄薄的双翼,屏住呼吸,伸开食指和拇指以一个恰到好处的动作,捉住蜜蜂蜇向自己的膝眼……
上山砍竹,时多时少都是常事。料想不到的危险,那才是惊心动魄。一次,与母亲一同上山砍竹。山涧边,一颗颀长的“苦竹”向我招手。目光所及,隐隐约约间似乎应该还有不少“同伴”,顿令我欣喜若狂。
我挥着柴刀以一种挡我者死的姿态,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料,当我正砍断一株阻挡我前进的青藤时,原本被青藤束缚的树技顿时反弹起来,慌乱中赶紧躲避,跳上附有青苔的岩石,脚底一滑,整个人滚了下来。正好被山路边敲打竹丫的妈妈看到这惊险的一幕。
按理,以她的体质是绝对难以上山的。只是,我们也只是个孩子。她在家里总会惴惴不安,一同随我们上山即使给我们添乱,她心里也觉的踏实。
此刻,她不知我是否会被戳瞎了眼晴,撞坏了鼻子,磕掉了牙齿?或者是象爸爸一样瘸了腿?还是……?
而我当时虽不知自己受伤的是哪个部位,但有痛的感觉就足以证明自己尚在人间,没有太大的危险。只想静静地躺在原地慢慢地恢复自己的体力。可母亲那急促的呼叫直入耳鼓,我虽看不见她的身影,但我可以想象妈妈那瘦弱的身躯是如何跌撞撞不顾一切地向我奔来……
我担心她因担心我的安危,而乱了方寸。在这光滑,陡峭的山涧边,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不得不竭尽全力从喉咙深处迸发出一声回馈母爱的哭腔“哎——”!
将小青竹扛回家后,接下来就是加工。
首先,要判定每根大小不一的小青竹,按编织菜蓝所需粗细程度能劈几条,再决定从何处下手。双数的可以沿从被敲掉竹丫的正中劈开。单数的就必须一边大一边小,操作起来就略显困难。为保证粗细均匀、须根据不同竹子品种的特性来决定刀子用力的方向和大小,才能将竹子从头至尾沿着纹理一劈到底。
将有竹丫部分一分为二这是劈篾时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巧。否则,当第二道“起簧”时,哪一条就整节都没了青皮,这样很容易折断。
然而,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经过实际操作,让一部分小青竹成为你的刀下“冤魂”,不时地让自己的手上留下鲜红的印记,才能将技艺掌握得游刃有余。
“劈篾”控制的是粗细,“起簧”则为了调整厚薄,使得每条竹篾弹性与硬度一致。这样编织起来的竹篮才能美观,结实。
在我们村上大部分人都会编竹蓝这门手艺。但若论将厚薄起得均匀一致,技艺最为出色的,竟然是个瞎子!
因为厚簿的掌握并非在于眼力,靠得是手触摸后的感觉。
或许,正是受这件事的启示,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锻练。娴熟了“起簧”技艺后,才13岁的我就有了这种神技——“起簧”时,我可以坐在较低的椅子上,将脚平伸,把劈好的竹篾放一捆膝盖部位摆好“作台”。再拿一本书把大腿当”书桌”。眼晴盯着书本,左手越过书本摸一条已劈好的竹篾,已能感觉到竹簧的厚薄,然后决定刀子究竟该向竹青或竹簧方向控制多少力道。
只是,这须有一种好读书的心态和有一本可以不求甚解的书籍。
当被“肢解”后的小青竹成为粗细、厚簿基本一致的篾条后,下一道编织的工序才可以开始。首先,必须“起底”。这是种累活。必须弯着腰操作。与菜篮子的大小和成形后美观程度息息相关。在我们家这道工序一般由大姐和二姐完成。当然,我与哥哥也能得心应手。只是作为男孩子总更适合“操刀”。而下腰这又是女孩的优势。
编织时,母亲也会参与其中,只是当我们能编完二个时,母亲一般是只能一个,她那速度还真如老太婆爬楼梯一般。大姐二姐总是催促妈妈早点上床休息,而妈妈总是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你们都编了这么多了,先睏吧,!妈是大大的笨鸟就不光要“先”,还得要“飞”得“久”哩!同时,一边打着呵欠一边以她那瘦骨嶙峋的右手颤巍巍地将横向篾条引向纵向的“筋篾”左手慢吞吞地跟着将其压实并不时地以呲一下牙齿.扭一下嘴巴作为辅助动作让篾条在成“财”的道路上跨出微小的一步!
而身为子女的我们,只要妈妈在“爬”,我们就不得不振作精神在她后面“跑”;只有我们不断地“跑”,才能让一家人能在“饱”的基础上逐渐摆脱令她寝食不安的“债”。
编织菜篮仅仅是种”副业”,大人们的主要任务是到生产队“挣工分”。只有出工前,中午吃饭,及收工后才能挤出时间,搞点额外的创收。
而作为还在村里上学的我,也会在中午回家吃饭至下午上课前,争分夺秒地从“起底”到收口,编织一个初具雏形的竹篮子的半成品。
这些并非我在标谤自己的勤劳。也别嘲笑我们目光短浅,把原本因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过早地向金钱折腰。
其实,当人们真的处于难以温饱的窘境,怎能轻易拥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309SUN.COM | 272SUN.COM | 215SUN.COM | 1112938.COM | 8NCS.COM |
XSB538.COM | 568XTD.COM | 8NCS.COM | 787sunbet.com | 1115119.COM |
586sunbet.com | 236SUN.COM | 4444ib.com | 358PT.COM | 999sbib.com |
XSB886.COM | 592ib.com | 519tt.com | 998PT.COM | 1112936.COM |